为深入探寻非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三穗竹编技艺的时代价值,传承手工匠心,7月14日上午,在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禹辉映,专业教师邹丹丹、王东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竹韵黔踪探非遗,薪火黔行传军魂”实践队全体成员走进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开展了竹编技艺展示观摩、非遗传承人访谈等活动。

一、触摸技艺,读懂坚守
首先,为深入了解当地独特的竹编工艺,队员们特意前往竹编技艺学习地点。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三穗县竹编以其精湛工艺和独特设计闻名。
在指导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尝试,编织出了一件件小巧精致的竹编挂件。制作过程中,队员们既感受到了竹编技艺的精妙,也体会到了动手创作的乐趣,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人那份坚守、创新与成就背后的深意。


二、热议非遗融党策,共研竹编新征程
午后,实践队召开了一场温馨的院坝会,队员们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的考察,特别是对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和侗乡特色产业基地的深入了解,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队员们纷纷表示,三穗竹编应借此东风,既要将手工艺品打磨至精,也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讲好“竹”的故事,深化文化内涵,从而吸引更多目光。

非遗匠人指出,参与度低是制约竹编发展的关键,建议地方政府出资举办竹编赛事,以此彰显竹编技艺的价值,使三穗竹编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整场讨论热烈而富有建设性,大家对接下来的非遗保护与发展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充足的动力。
三、亲历造纸技艺,感悟非遗传承
7月14日下午,队员们前往当地的特色景区贵洞。抵达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古法造纸厂,深入了解古法造纸工艺,仔细观察原料处理、纸浆制作、捞纸等每一道工序,探寻匠人的操作经验与技艺传承。团队成员亲眼看见这些工序时,书本上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化作了具象而生动的实践图景。

同学们深切体会到,贵洞造纸厂作为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载体,正是一堂活着的“非遗”课堂。它让学生在触摸传统中感知文化传承的分量,在思考实际问题中明晰青年担当,最终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长闭环。
随后,团队成员深入洞穴参观。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洞内景观与当地传说、民俗的关联,成员们认真观察并记录下所见所闻。此次洞穴探索之旅,不仅磨砺了大家的观察敏锐度,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当地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对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入的探寻,也深切感受到,作为大学生,理应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贡献青春之力。这不仅能推动非遗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更能借青春力量凝聚文化传承的社会共识,为推进乡村振兴与增强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