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作

团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团学活动 >正文

贵州医科大学“锦绣黔行·苗绣传承”实践队和石榴籽宣讲队赴黄平县谷陇镇开展“探寻苗绣匠心,传承非遗文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文字:尹卯云、张德艳 图片:王月、朱雨停 发布时间:2025-07-20 浏览次数:

7月16—17日,为探寻苗绣技艺的千年传承,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贵州医科大学“锦绣黔行·苗绣传承”实践队和石榴籽宣讲队走进黔东南黄平县,开展了以“探寻苗绣匠心,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深入聚焦于黄平县谷陇镇苗绣的传承现状,通过实地走访技艺精湛的匠人、亲身体验古老技艺的精髓,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交流活动,让青春的热情与古老的非遗文化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更为苗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谱写了生动而绚丽的篇章。

一、拜访苗绣传承人,聆听匠心故事

7月16日,实践队全体成员首先来到当地苗绣传承人潘阿姨家中。潘阿姨从事苗绣已有五十余年,她向志愿者们详细介绍了苗绣在苗族婚嫁、节庆等传统习俗中的重要地位。她还提到,黄平苗绣图案多取材于几何图形,黄平苗绣绣法常采用数纱绣、锁绣。实践队成员边听边记,用镜头定格下那些带着温度的绣品与故事。此外,潘阿姨还展示了她珍藏的苗衣,并热情地邀请实践队成员试穿苗衣。大家在试穿过程中, 近距离感受苗衣的刺绣工艺、服饰结构,体会苗族服饰中“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文化表达。

二、走进易搬社区,讲授苗绣知识

随后,实践队全体成员走进社区开展苗绣体验活动,向孩子们讲授这项非遗技艺中的“工匠精神”。实践队成员从基础的穿针引线技巧开始教授,细腻地讲述苗绣纹样中蕴含的文化故事,尤其强调让孩子们亲身领悟“慢工出细活”的深刻哲理——一针一线的耐心勾勒、反复打磨的专注态度,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亲身实践中,孩子们通过一针一线的细致操作,逐渐学会了静心沉淀,深切体会到了传统技艺背后所蕴含的“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精髓,既收获了苗绣技能,更播下了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种子。

三、深入苗族村寨,感受苗绣魅力

7月17日,实践队全体成员来到岩英村,活动中,实践队成员与苗绣传承人交流,了解到一件完整的苗绣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从设计纹样到选线、刺绣,每一步都需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守,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此次苗绣实践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们亲身体验了苗绣这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更在实践中深刻感悟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每一幅精美的苗绣作品背后,都是绣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她们用一针一线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未来,我们将会继续组织类似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进大众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中国·贵州·贵安新区安康大道6号贵州医科大学善思楼
电话:0851-88596796  邮编:561113